音乐生活报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 我们要有中国音乐自信以高水准赢得尊重

发布日期:2018/9/25 16:10:55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 我们要有中国音乐自信以高水准赢得尊重

  俞峰,19647月出生,浙江宁波人,现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中共中央音乐学院委员会副书记。19917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67月毕业于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交响乐队指挥专业,获最高指挥艺术家文凭(与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历)。19976月起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院长助理,20065月调任中央歌剧院工作,历任副院长、院长、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兼任中国指挥学会会长。创立的现代指挥教学法,获得国家教育科技二等奖。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优秀中青年艺术家等荣誉。 

    812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宁波交响乐团艺术指导兼首席指挥俞峰教授带领宁波交响乐团为宁波市民带来一堂“立德树人,美育启智”高雅音乐普及暑期大师公开课,近4000人现场聆听了这次公开课。公开课分为中国经典交响曲目演绎、管弦乐知识普及、交响乐发展历史回顾、“百花齐放,洋为中用”交响乐演绎四个部分,耗时两个多小时,演出曲目及片段20个以上,其中包括: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片段、威尔弟《茶花女》序曲、《卡门》序曲、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的《场景》、《西班牙舞曲》等。以及人们熟悉的《梁祝》、《春节序曲》、《红色娘子军》等中国经典曲目,堪称一场交响盛宴。

“听不懂”?

歌剧早已融入生活

 记者:大师课上演奏了众多歌剧选段,为什么要把歌剧音乐作为大师课的重点呢?

 俞峰:歌剧算是艺术的“重工业”,在没有电影的时代,歌剧就是舞台大片。歌剧是集大成的艺术品种,文学、诗歌、音乐、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都融合在歌剧中。虽然中国的京剧被称作“BeijingOpera”,但是传统戏曲和歌剧有着一定的区别。歌剧进入每个国家都会烙上不同的烙印。德国有德国歌剧,法国有法国歌剧,到了美国就成了音乐剧。在中国现阶段,我们还几乎处在“来料加工”的阶段。我的理想是:做出真正的中国歌剧,让中国歌剧形成品牌,在国际上形成中国歌剧强大的声音。

 记者:为什么在大师课上独立介绍中国歌舞剧音乐?

 俞峰:戏剧和音乐都发端于人的心灵,它完全是大众化的东西。歌舞剧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是我们的民族能够吸收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国歌舞剧发展不到百年,一直在探索过程中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用什么样的创作技法、什么样的唱法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反映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这大概是需要我们共同探索的。

 记者:有的人觉得歌剧“听不懂”,俞院长怎么看?

 俞峰:其实你会发现,现实中歌剧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不少耳熟能详的广告、手机铃声都取自于歌剧,包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饮酒歌》的《茶花女》、《图兰朵》的《今夜无人入眠》,甚至是结婚时所放的音乐,都取材于瓦格纳的《婚礼合唱》和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由此可见,歌剧在我们生活中普及率还是很高的。实验表明,中国社会对歌剧欣赏的需求其实很大,认为歌剧艰深难懂的说法其实是人为地在歌剧和观众中间设置障碍。

“潜移默化”

文艺也是灵魂工程师

 记者:执棒歌剧选段和指挥一般交响乐作品有什么区别?

 俞峰:歌剧要顾及到合唱、独唱、乐队、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灯光,艺术总监要全部把控这几百人的队伍,指挥要进行现场把控。而且歌剧是音乐的综合艺术,对指挥是大挑战,指挥的工作和导演一样,前期的案头工作非常庞大。我有时也把它比喻成作战的将军拿到地图,音乐会确定演这场歌剧就说明这一仗肯定要打,怎么打才能把敌人打败,根据地图制定战术。所以要研究透彻,经过排练最后进入到演出,整个过程也是考验指挥的过程。

 记者:对于我国现阶段指挥专业的教育有什么看法?

 俞峰:培养好我国优秀青年指挥是关系到我国歌剧、交响乐等艺术水平的发展,同时,青年指挥也将是未来艺术团体的领导者、管理者和院团的中坚力量。对于青年指挥的全面综合能力和实践的培养是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战略性的。中国指挥教学走在世界前列,但短板在于实践。当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时,我的导师郑小瑛老师带着我在中央歌剧院看排练,等了一年的时间都没有等到一次实践的机会。直到我担任了中央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后,才有机会与中央歌剧院合作。从学校的课堂教学到艺术实践、到社会舞台等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尤其对音乐人才培养来说。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教室缺乏实践的话,那么他在教学上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薄。

 记者:如何理解“文艺工作者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呢?

 俞峰:我自己也是老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现在还当着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系主任。教师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文艺工作者也是一样的人。文化、艺术都是靠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

抢先“植入”

以高水准赢得尊重

 记者:俞院长和中央音乐学院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未来有什么计划吗?

 俞峰: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真正把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让大家能够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认识到我们优秀的艺术,从而对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有个更多更深的了解。作为一所音乐学院,我们首先要在学术上走出去、引进来,自始至终与世界前沿一同发展,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高层次的学术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就是在高端地带,在战略高地推动国家艺术形象的发展,提升国家艺术形象,也要提升我们国家青年的形象。另外服务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带一路”战略从艺术角度来理解也可以说是音乐考古,比如二胡、琵琶等等怎么进行互相融合和传播。我认为中央音乐学院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艺术智库,尤其在文化考察上、艺术考察上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记者: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俞峰:所有的中国古典、传统、优秀的文化,还有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对于歌剧,对于交响乐,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是我们所有的知识来源,也是我们走向复兴的力量。这些文化的、人类的总和,构成了我们发展的动力。它还有一个比较、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作用,能够使得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更加璀璨。中国音乐已经在世界性舞台站稳了脚跟,要有中国音乐自信,对外音乐交流既要差异化,也要同质化。既要与沿线国家交流中国民族音乐,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也要在西洋乐方面交流切磋,以高水准去赢得尊重,在战略高地推动国家艺术形象的发展,借此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记者:“智能时代”中国音乐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俞峰:作为音乐人,应该关注世界音乐的发展趋势。“智能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巨大的舞台,提供了全新的“乐器”。如何与世界科技、人类生活同步,实现音乐的现代化?我觉得中国音乐人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抢先“植入”,创造出兼具智能技术、人文精神的新音乐,满足新时代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