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我也学过意大利歌,但把中国歌唱好才是我的使命!

发布日期:2018/12/4 13:09:42    
  

我也学过意大利歌,但把中国歌唱好才是我的使命!

 

 

  郭兰英,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1982年郭兰英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6年在广东番禺郭兰英艺术学校任校长,1989年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等。

  郭兰英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不懈地努力探索,为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和民族演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塑造的喜儿、小芹、胡兰子等光辉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她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杰出代表人物。

汲取民族传统戏曲营养

为艺术表演提供养分

  6岁到16岁十年间艰辛刻苦的戏曲生涯,郭兰英参加演出的戏目达一百种以上。其后,她又学习过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以及评剧、京剧等剧种,这使得她能够大量汲取民族传统戏曲艺术的丰富营养,为新歌剧艺术表演实践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性条件。

  因此,当郭兰英第一次参加新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时,便将满腔的艺术热情与才华投入到表演中去。她创造性地将戏曲的身段和演唱山西梆子的一些声腔特点,用到喜儿的人物塑造中去。她以甜润而又激奋的腔音,以及生动而又典型的形体塑造,不仅使得喜儿这一苦大仇深的北方农村年轻姑娘的人物形象及整出戏更具光彩,同时,也使得从延安火红的秧歌剧中产生了新歌剧,由于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介入,从而具有新的艺术特色。

  郭兰英塑造的喜儿形象,较突出的特征是从传统戏曲声腔和表演中汲取了不少东西,这一特点她是保持始终,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62年郭兰英参加《白毛女》的演出,当时人们对她的评论是:“郭兰英在表演上吸取了戏曲的一些动作身段,在唱腔上继承了戏曲演唱的特长,使人感到艺术美”。

将自身情感融化到

新歌剧中的人物身上去

  郭兰英在新歌剧的艺术表演中,总是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化到剧中人物身上去。不少人都提到郭兰英演《白毛女》时真切、甚至抑制不住的悲愤情感。虽然在以后的表演中,她在剧中对情感的把握能做到恰如其分,但始终保持了这类深刻的感染力。郭兰英曾回顾最初的表演,说:“那时的表演是个人的感情多于角色的感情。”

  无论是现代题材《白毛女》中喜儿的激愤、《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羞涩、《刘胡兰》中刘胡兰的悲壮,还是古典题材《窦娥冤》中窦娥的哀怨,郭兰英都能通过唱腔、形体的表演将其再现出来。在这一点上,除了她精深的表演技艺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她善于用情,传统声腔演唱中的“声情并茂”、“声为情役”,是她艺术表演中形成的一贯特点。传统戏曲的做功,使新歌剧在人物造型上比之一般戏剧在情的形体表现上更具魅力。例如她在《窦娥冤》中利用细碎的台步、旋转的素绸来表现窦娥的哀怨情感,具有极好的艺术效果。她曾谈在大悲剧《窦娥冤》中扮演窦娥时,“主要掌握她性格上的刚与柔”,同时还谈到,“一个演员上了舞台,就要把自己全部交给观众,无论是唱是说,都必须用自己内心里的真实的感情去推动,只有这样才能感动人。”而这种感情来源于现实生活。

重视民歌传承

为民族歌坛培养新生力量

  郭兰英四岁开始学艺,五岁登台演出,她的歌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歌迷跨越了几代人。可以说几乎任何一个时期都有她的代表作品。但她从不标榜自我的成功,而是将大多数的精力放在了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上,她认为民歌的特色唱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与发扬。郭兰英始终认为自己是黄河的女儿,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山西的血脉。郭兰英曾语重心长地说:“实际上,歌曲都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唱的都是人民自己的生活。”

  郭兰英对民歌传承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她就怀揣着为民族歌坛培养新生力量的想法在广东番禺创办了郭兰英艺术学校。当时许多朋友不理解她为什么放弃在北京优越的生活,变卖家产创办学校。她的回答是:“我是人民的女儿,我能做的一切都是来自人民的哺育。我离开舞台,走向讲台,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这就是我的明天!”从艺数十载,她默默培养了众多出色的学生,李元华、万山红、刘玉玲等当代著名歌唱家皆出自郭兰英门下,老一辈歌唱家里,贠恩凤、任桂珍等也都向她学过艺。

  郭兰英小时候没有上过学,所以她十分羡慕读大学的孩子,也愿意倾其所有地帮助这些孩子们,面对学生们更偏向于学习西洋剧目的情况,她说:“孩子们,我也学过意大利、俄罗斯的唱法,但是我明白,我唱得再好,跟人家比还是差得多。同样,外国人唱中国歌再好也没有你唱得好。孩子们,我们是中国人,还是回来吧,把中国歌唱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