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古典音乐新媒体推广下能否娱乐化? 靠“标题党”吸引观众进音乐厅终非善策

发布日期:2019/1/2 9:38:10    
  

古典音乐新媒体推广下能否娱乐化?

靠“标题党”吸引观众进音乐厅终非善策

 

 

  如果一场古典音乐会宣传微信贴的名字是《这是一个迷弟追求女神的爱情故事》,你会点开它,并考虑购买这场音乐会的门票吗?前段时间,第四届中国乐团艺术管理论坛在深圳举办,全国四十多家交响乐团的团长聚集在一起,就古典音乐在新媒体渠道宣传是否要娱乐化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标题党”

旨在吸引观众

  中国乐团艺术管理论坛由指挥家余隆倡导,创办于2015年,今年的第四届论坛由深圳交响乐团主办。讨论到在新媒体传播形式下推广古典音乐时,宁波交响乐团书记、副团长童铭介绍,宁波交响乐团利用自己的乐团公众号,以流行、接地气的方式推广古典音乐。“公众号文章除了介绍乐团,剩下都是围绕音乐季的内容。”童铭说,每一场演出都会有多篇推文,分别围绕曲目、指挥家、演奏家等,“比如我们要上演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当时作曲家正迷恋一位女演员,所以我们的微信文章名字就叫做《这是一个迷弟追求女神的爱情故事》。”这种尝试遭到业内其他专家质疑,认为如此“标题党”过于娱乐化,经典就是经典,古典音乐不能被庸俗化。

  可童铭认为,这样的微信传播对乐团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推广渠道,宁波交响乐团每条推送最后都会附上购票链接,微信内容做得有趣,确实有助于提高售票率。“而且我们不只用这种形式推广演出,我们也有严谨的图书馆讲座,也有规规矩矩的介绍,并非一味娱乐。”童铭补充道,“我们希望先让观众走进音乐厅。”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典音乐因其高雅,往往与“小众”紧密相连。虽然最近几年,交响乐在一定范围流行起来,已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享誉世界的一流交响乐团、闻名遐迩的国际古典乐坛名家,纷纷“组团”来到中国,一些场次刚一开票就被抢购一空;有的音乐会因为“一票难求”,现场还采取了加座等措施。国际一流乐团踊跃来华、呈现精品,为国内演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古典音乐对于广大的乐迷来说,还是让人觉得有一定的距离。就拿这个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来说,在乐迷既不认识作曲家也不知道作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段类似创作背后的八卦这样足够吸引人的趣闻,多数人都大概不会点进去看的,而且现代都市人,都工作生活俗务缠身,当真很难高雅起来。

  而用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可能会让更多人知道柏辽兹和《幻想交响曲》,然后有可能吸引更多听众接近古典音乐。普及推广经典古典乐,其实和科普差不多道理,都要把艰深晦涩的内容准确无误地用通俗语言表达出来。不过,相比大多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科学问题,人文艺术领域的“解说词”可能更难写,有的史实已不可考,有的各人持不同理解,有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毕竟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古典音乐

不能过“娱乐化”

  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说:“营销手段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不太建议这样庸俗化和迎合观众。”李南认为,这样的“标题党”过于娱乐化。“那如果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那是柴可夫斯基献给梅克夫人的,可是他与梅克夫人交往并不深,那是不是就要说是‘一对没有见过面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李南强调,“我们应该维护经典的形象,把《幻想交响曲》说成爱上女神的故事,就已经过度超越了艺术的本身。”

  “我们非常鼓励乐团吸引观众走进音乐厅。”论坛发起人余隆说,“但李南团长考虑的是,是否需要用这样特殊的、娱乐化的方式吸引今天的观众?” 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的态度十分坚定:“今天有很多把古典音乐娱乐化的文章,但我们自己是干这行的,作为文化守护者,我们自己要有坚持。”

  李南认为,经典就是经典,在学术领域古典音乐不能被庸俗化,就像《水浒传》《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名字,也不能随意进行娱乐化的变更。在李南看来,如果介绍歌剧剧情,讨论主人公爱上了谁,甚至在幻想中爱上了谁,这些内容上的介绍和普及都可以理解,但对于交响乐来说,“不能这样用在题目上”。

  艺术不怕俗,但害怕低俗。一个基本的常识是,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而文化形态无贵贱之别。具体到“雅”与“俗”两种文化形态,我们无论喝掉多少茅台,恐怕也不能说俗文化就一定低于雅文化。但是,一旦俗文化越过伦理底线,而成为低俗文化,鸣鼓而攻也就自然而然。

提高艺术素养

才是正途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成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发展传奇。在物质更加充盈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水涨船高”。奋进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大家拥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渴望着更好的文化产品,期待着更优质的文化资源。因此,以交响乐为代表的高雅艺术的发展,正是人们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欣赏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生动注脚。

  客观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相关演艺市场从无到有、日臻成熟,音乐会的市场运作、营销模式与时俱进,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演出平台,也日益得到世界一流乐团的认可。这些,都为交响乐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从更宽广的视野去观察,古典音乐、高雅艺术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得益于我国文化事业的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努力推进文化资源整合,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与活跃了演艺市场。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健全,一些文化企业和文艺院团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艺术的普及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

  然而作为“舶来品”的交响乐,如何能在中国收获众多粉丝,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成了现在众多艺术家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前不久,某网络直播平台举办音乐季,邀请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等6家国家级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定期驻场演出,尝试推广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互联网+艺术”的创新模式,让手机直播间变成“网络大剧院”,6场演出的累计总观看人次超过1500万。这启示我们,只要永葆创新精神、涵养创新理念、激发创新思维,善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应用,就能为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的传播和创新开掘更广阔空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前几年,国际知名钢琴家李云迪也尝试与新媒体联袂,将自己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卡内基音乐厅独奏音乐会”推上网络。这是首次在网上播放极高清晰度的音乐会。

  李云迪决定将自己的演奏会搬上网络,是希望将当前业内最优质的声效和画面放送给更多热爱他的演奏、热爱古典音乐的听友。李云迪表示,“很高兴能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为更多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带来新的音乐体验,让经典的乐声焕发新的活力。”

  可见吸引观众的手段不只一个,光靠“标题党”把观众诓进音乐厅也终非善策。让更多观众真心诚意地走进音乐厅、爱上交响乐,一方面需要放水养鱼,加强社会公众的艺术素养教育。相关交响乐团不光进行商业演出,还需脚踏实地多从事一些公益宣教工作。只有针对不同层次受众,通过普及艺术欣赏读本、举办专题艺术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研讨等方式,大范围、深层次地逐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艺术修养,才可能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交响乐之类的高雅艺术产生兴致,乐享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