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著名钢琴教育家赵屏国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钢琴演奏轨道是教师毕生的使命!”

发布日期:2019/2/26 14:11:10    
  

著名钢琴教育家赵屏国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钢琴演奏轨道是教师毕生的使命!”

 

 

    赵屏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 195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期间,先后师从著名苏联钢琴家阿塔图良教授、苏联功勋艺术家塔·彼·克拉夫琴科教授,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60年就读于前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1962年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返校后继续任教。

  多年来赵屏国坚持举办各种钢琴音乐会演奏活动,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及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音乐会;为中央电台、 电视台录制中外乐曲;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如《学会五种基本发声方法》《如何弹好钢琴》和系列论文《柴科夫斯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和教学》等;发行钢琴考级示范录像带等。

  赵屏国在国内外很多城市举办大师班讲座及公开课,担任过各种钢琴比赛及全国业余钢琴考级评委。1996年他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首届“音乐教育杰出贡献奖”, 2000年他再次获得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赵屏国还入编了英国剑桥“世界著名音乐家”字典、美国“世界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家辞典”、“中国音乐家辞典”等。

 

        1951年,仅仅学了两年钢琴的赵屏国,幸运地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本科, “那是建国后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招生,只录取了7名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当时全国惟一一所最高音乐学府,机会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啊!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从此我走上了钢琴专业学习的道路,这是我一生与钢琴专业事业结缘的起点。”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赵屏国都尤为激动。

  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期间,赵屏国展示出了出众的才华,被选入了苏联专家班上学习,先后师从著名苏联钢琴家阿塔图良教授、苏联功勋艺术家塔·彼·克拉夫琴科教授, 195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

  由于赵屏国多年潜心于教育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成熟的教学系统,他培养出了非常出色的、获得柴可夫斯基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的享誉世界的钢琴家郎朗;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钢琴演奏家杜泰航;以及很多国内、国际比赛获奖者和优秀的钢琴家。

  赵屏国从不对学生发脾气,在他看来,发火没用,反而让老师自己更生气。但是不发火不代表不严格,赵屏国特别看中上课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的作业他自己都弹。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学生逐渐开窍,然后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

  赵屏国重视基本功训练,在他看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受益终身。有些学生的问题,赵屏国会花上好几年帮他纠正。赵屏国说:“当老师的难处很多人无法理解。学生初学钢琴时的费劲状况常人很难想象。老师既要调动学生学琴的积极性,又要想方设法带他走入作品内部,引导他,让他逐渐真正喜欢上钢琴,喜欢上音乐。”

  弹奏钢琴只是用大臂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善于训练手指,因为手指的灵活性训练是钢琴演奏技巧的重要环节。对此,赵屏国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五种弹奏的触键方法,这五种方法是各种方法的核心,赵屏国认为,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五种最基本的科学的弹奏方法, 训练基本技术。

  第一,断奏弹奏法。

  运用自然重量的方法,学会弹奏不连音,也可称为“断奏法”。手指呈半圆形的钩子状, 下键前就有所准备, 不能松懈, 把手臂抬起来, 从大臂起让手臂自然地落下去, 使指尖像是带着降落伞的飞行员, 降落在键盘上。随之,手臂的重量便充分地靠指尖挂在键盘上, 这时指尖是立住的,手腕自然地垂落下来,如果没有琴键支撑着手指,手臂将继续下沉。

  手指接触键盘时切忌没有控制地掉落下去, 否则,发出的声音肯定是“散”的, 或是“虚”的。也不要手指僵硬地、像敲钉子那样钉下去,这样的发音很“死” 。由于使用力量是手臂下垂,用指尖挂住,就使得钢琴发出一种既有分量、清晰明亮,又结实、饱满的声音。指尖立住的训练,使手指逐步变得有力起来,而手臂由于自然放松了,也就避免了臂、腕僵硬的现象,这种方法不但对于初学者掌握基本发音十分重要,就是对任何人演奏任何程度的乐曲,在发乐句起音时也都很重要。

  它保证了在触键时的良好发音习惯,即人们常说的人和键盘的“关系” 比较自然、密切。尤其重要的是,在养成这种良好的下键习惯过程中,使演奏者不断地发出好听的声音,培养了良好的听觉习惯。赵屏国认为,必须努力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就学会辨别声音的好坏,否则,就解决不好下一步的技术训练。

  第二,颗粒性弹奏法。

  手指独立性的训练,可以称之为“颗粒性”弹奏法。这种方法需要在保持手臂“通开”,手腕灵活,指尖能在键盘上“立住”的基础上,使掌关节充分打开,发力点在指根部位,把手指抬起来,呈钩子状,用指根部位的肌肉迅速作下键动作,使之具有一定的爆发力,使指尖像射击一样射向键盘,同时手臂重量也随之送到指尖上。

  只要指尖“站”在键盘上了,发出了集中而又有力的声音之后,立即使手保持挂在琴键上的状态,手指的三个关节不要松懈,更不要让其中的任何一个关节凹下去,同时不允许未工作的另四个手指无故地翘起来。除了正在工作着的手指立住外,其余的手指保持自然状态,手形像是一个自然的穹形,手指发力时的感觉,很像运动员起跑时的状态。

  弹琴的人必须训练手指具有很好的反应能力。手指下键动作是迅速的,使指尖“弹”向键盘,万不可过分敲击键盘,或是以肘部用力压在键盘上,如此发音将是又硬又死的声音,是钢琴演奏中最不理想的一种方法。

  必须采用上述合理用力的方法,使钢琴发出像珠落玉盘一样的声音。学生初学阶段必须用慢速度练习,使手指逐步获得充分的独立性,然后逐步加快弹奏的速度。经过二年三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手指应能够在比较快的速度中相当独立自如地弹出颗粒性很强的声音。

  第三,“跳音”弹奏法。

  这是和前两种用力方法正好相反的一种,在用力前,手指仍然呈钩子状,摆在键盘上,用力时,利用手指、手腕的反弹力,像拍皮球似的,从键盘往上反弹起来,使琴槌在瞬间很有弹性地击弦,声音应该是“亮”、“脆”、富有弹性的。

  在发出这种声音之后,手应该自然地恢复到摆在键盘上的位置,做好弹奏下一个音的准备。演奏好跳音一方面可以使手指得到反应灵敏的触键训练,同时又能获得好听而轻巧的声音,在弹奏舞曲和模仿弦乐器拨弦的音响时,是十分有效果的,在演奏气氛强烈的凯旋性进行曲时,也有很强的感染力。

  当然,跳音的弹法还可以有多种变化,其一是用指尖弹跳音,可以产生轻盈灵巧的效果,多用在速度快的乐曲中。如舒曼的《童年情景》中第三段“捉迷藏”即用此法。其二是用手腕弹跳音,可以做到既灵巧,又有一定的力度变化。

  那些不善于运用反弹力量,把跳音弹得很“梗”或是跳不起来的原因在于手下键时不是反弹起来,而是“啄”向键盘,“啄”出声音后才做一个反弹的样子,这时的反弹动作已失去了任何意义。下键时,手指、手掌部比较松懈,也就无法发出具有反弹力的击弦声音了,这是一般学习弹奏钢琴的人经常会出现的毛病,应加以纠正。

  第四,“半连音”弹奏法。

  这是在掌握了前三种弹法之后的又一重要发音方法。当乐谱上标着跳音而上面又有连音记号时,应该使用这种发音法。指尖做好准备,手臂自然下沉到键盘时,慢触键,它不需要发出颗粒性的声音,而应该是柔润地下键、离键,使钢琴发出一种似断非断、如歌如诉,委婉动听的声音。

  它可以使乐句变得亲切动人,像是在说知心话,使人得到某种体贴感。它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也丰富了演奏者的想像力,是钢琴演奏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只要掌握了前三种奏法,半连音弹法便不难学到手。但必须学会区别此种方法和前三种的不同,简单地使用前三种奏法来弹奏“半连音”是发不出好效果的,因此,它也是独具功能的发音方法。

  第五,“连音”弹奏法。

  这是钢琴演奏中最难的,也是最能说明钢琴家掌握钢琴技巧功底深浅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手指指间力量的转移,使手臂重量从一个手指转移到另一个手指,它要求手指具有很好的独立性,却绝不抬高手指颗粒性地弹奏。

  在力量转移时,手臂的重量一直保持自然地放下去的状态,指尖不要松懈,每个手指之间像是很好地组织起来了。在它们相互间转换力量时,不能露出缝隙,不能发出不该出现的重音,要平稳、均匀地像接力赛跑时那样,顺利地交接下去,使一连串的声音像是用一口气唱出来那样连贯。

  初学时可以练习把两个音连起来,第一个音下键时 ,就像前面阐述的第一种方法那样,把手臂的自然重量落到键盘上,指尖支撑住,然后,使重量转移到第二个手指上,并用手腕把手掌提起来。在提手时,指尖并不松懈消极,如果松懈,就会使第二个音变得发“虚”,指尖不松懈,便会使第二个音也“唱”出来。

  由于是用手腕带起手掌来,第二个音会比第一个音稍微柔和一些,听起来,像是在弦乐器上,用一弓拉出两个音连接在一起的效果一样。如此训练,逐渐增加至三、四、五以至更多音的连接,手指手腕之间便会得到密切的配合。

  钢琴的特点是使用琴槌击弦,这就给演奏者在弹奏连音时带来更大的困难。演奏者必须培养内心对歌唱性的声音和旋律线条的走向有很强很高的要求,又要学会通过手指控制键盘,使这种对旋律的感觉,变成现实的声音,把它弹奏出来,更要善于用耳朵的敏锐听觉,检查出发音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感觉,改进技巧。随着程度的加深,对连奏的要求就越高。

  在赵屏国看来,技术上必须要过关,这是完成演奏乐曲的基本保证。钢琴演奏技巧千变万化,没有过硬的技术保证,就谈不上好的音乐表达。所以,学习钢琴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才能最终到达表演自如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