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学琴要考级吗?

发布日期:2019/4/2 14:50:03    
  


学琴要考级吗?

   【编者按】让音乐生活在评头论足中变得更加美好。文化和旅游部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推动艺术科学理论建设,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音乐生活报作为宣传报道音乐教育、文艺活动、政策解读、专家评论的主流媒体,是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对正确评价相关音乐艺术活动,引导音乐生活健康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享受娱乐的热情空前高涨,催生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热、考证热、“大赛”热等等,一度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本报决定拿起批评的武器,从本期开始,开辟“考级·评论”专题,对音乐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的加以剖析、阐释,使广大读者明辨是非,扬善弃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走音乐生活的健康之路。有鉴于此,本期“考级·评论”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艺术考级的系统,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上一代人精神和技能上的缺憾,在下一代孩子身上得到了弥补。于是,学习音乐的热潮悄然而至,以至于音乐考级的种类迅速膨胀:钢琴、小提琴、黑管、长笛、二胡、古筝、琵琶……不一而足。

   这股音乐考级的热潮,催生了一整条产业链,同时也催生了一个话题:学习音乐到底要不要考级?考级证书能不能证明演奏水平?我个人认为,这要从学习音乐的动机说起,追根溯源才能厘清利弊。

   本人,学音乐出身,曾供职于专业音乐团体。中途下海,就职唱片公司、音像出版社。历任音乐编辑、影视编辑、版权管理、经理、社长……距离音乐越来越远,对音乐的热爱却越来越深,以至于音乐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何以如此?

   每个人认识世界,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音乐就是我观察、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音乐能够启智,开启的是心灵之智。有人说,学音乐的人都很聪明,那是因为学音乐能培养专注力、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耐力、分解困难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够催生人们心灵中美好、高尚的情愫,表达一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感色彩。当你学到一定程度时,世界音乐的宝库就向你敞开了大门。浮躁时,听听巴赫;软弱时,听听贝多芬;闲暇时,弹弹莫扎特……你的内心会变得无比阳光和强大。学音乐的好处还不止这些,不一一赘述。

   那么,考级呢?诚然,作为检验学习音乐阶段性成果的手段和标尺,考级确有存在的必要。但绝不能成为炫耀和虚荣的饰品。我经常听到琴童或者家长互问“考几级了?”“呦,才五级啊?”“我家孩子都九级了!”那么,九级、十级是不是终点了?往后怎么办?更有甚者,突击半年、一年,超越自身的程度追求更高级别。这个过程就是:在一年半载的时间里,日复一日地练着几套音阶、一首练习曲、一首乐曲……,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考级曲目,而放弃了能力的进阶和音乐的历练。殊不知这样十分有害,一方面放弃了循序渐进的课程和音乐的享受,同时也会造就不良习惯的养成,更可怕的是杀死了对音乐的热爱。

   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对音乐的学习和追求,应当是伴随一生的快乐。考级,只是对阶段性成果的检验和评价,如此而已。 


 为什么“好”钢琴老师,都不推荐你考级?

   学钢琴就要考级,基本成为了定律,但是总有一些“好”老师,特别抵触考级。我也访问了几位当地比较有名的钢琴老师,得出了几条大致统一的结论。            1、考级耽误进度

   预备考级曲目,最少也得3个月,我们试想一下,3个月的时间,没完没了的弹几首曲子,对于学生的水平又有多少提升呢?考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背谱。有些孩子背谱快一些,但是针对背谱慢但视奏快的孩子,就很不平衡了。如果视奏快,可以多浏览一些曲目,再加上如果孩子练琴状态好,三个月时间,基本可以弹半本练习曲,这对于技术的练习和提升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这些时间全部用于考级,则技术基本没什么提升。

   2、考级避免不了的隐患——“拔高”

   学琴重在踏实,而考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拔高”。好好学琴打基础不是为了有厉害的技术去炫耀,而是当某天,看到挚爱的曲目,你有能力去完成。一位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你2级水平,拔到5级,半年就能做到。但是真实水平从2级练到5级,需苦练几年。差距是很大的,拔高的5级,只能弹那几首曲子,而真实的5级,平等水平的曲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弹奏。”

   3、考级影响学琴兴趣 

  每天接触不同的曲目,把每一首曲目靠自己经营的“绘声绘色”,整个练习都会充满乐趣。但是考级是固定的曲目,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都要去练习。没有人会喜欢拼尽全力去练一首不爱听的曲子,不好听、不喜欢,孩子们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4、考级过后一场空

   考级结束了,是不是意味着学习就结束了呢,并不是。如果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结果,那不得不考虑的是,这个努力太过艰辛。我们都经历过应试教育,将心比心地问一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过程呢?如果我们曾经痛苦过,为什么又把它强加到下一代的身上呢?为什么要通过考级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结果呢?有多少考完十级,连一首简单的曲子都不敢弹;有多少考完十级,连曲谱里的升降是什么都不清楚;有多少考完十级,一点点的乐理都不能理解……那这样的十级有什么意义呢?除了一张纸,一个谈资,也没什么用了。 

文/老唐


艺术培训不能“速成”

   当下,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十分“火爆”,钢琴班、声乐班、舞蹈班、播音主持班等排满了孩子们的“课程表”,这一状况在暑假期间更是有增无减。有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少儿艺术培训机构数量为6995家,市场规模接近629亿元。

   孩子和家长有对艺术的追求固然值得肯定,不过盲目跟风、互相攀比、追求考级、想走捷径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社会培训机构看准“商机”,种种“套路”层出不穷。理性对待艺术热情、规范艺术培训市场,迫在眉睫。

   艺术是兴趣与素养的摇篮,与美育息息相关,重在引导青少年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与考级、考试加分等功利目的截然不同。急功近利非但无法让孩子领略艺术之美,还会滋生孩子的功利思想——考级就是为了升学,学艺术就是为加分等等。眼见打着“零基础高成就”“考级速成”等广告的艺术培训机构门庭若市,让人心痛。

   实际上,艺术学习也是一门科学,“速成”“高效”明显违背了艺术培养规律,也不符合人体发育规律——小则容易练得“四不像”,就像有专家指出的“孩子学的不是舞蹈,学的是技巧、是怎么考级,学会了却不会跳舞”;大则容易给身体造成各种伤害,如盲目的压腿、下腰、翻跟斗,一味地扯嗓子等,违背教育规律,也伤了身体。

   美育关乎孩子心理,关乎人的基本素养。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美育?首先,需要规范少儿艺术培训市场,严厉打击没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规范良莠不齐的培训市场环境。其次,应大力倡导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让家长们认识到将美育功利化的危害,对“速成”说“不”,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塑身的同时做到塑心。当然,更需要引导更多专业力量从事少儿艺术培训,毕竟,专业课堂开得越多,专业理念传播越广,优质的美育种子才有更多生根发芽的健康土壤。 

文/王陈 

 山寨考级为何屡禁不止?

   产业界有这么一句名言:做产品不如做平台。没想到山寨协会也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精华。“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家协会”提供的正是某种平台服务——该组织的百度百科词条宣称在1995年初由各省共10余名书法界知名教育专家发起成立,并列出了10余家考级承办单位,而其“核心业务”就是组织美术考级活动。通过培训、发放证书,该山寨协会的盈利空间完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监管部门和媒体揭露其真面目后,这个山寨协会的公信力当然灰飞烟灭了。但是,在这个非法组织风头正盛的时候,其“国字号”的名义,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有一种魔性。

   考级、考证向来是众多家长让子女参加课外培训的终极指向。在20世纪90年代,种种考级机构就已经浮出水面。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中国少儿艺术教育家协会”的成立日期的真伪,但的确在那段时间,提供教育考级服务的生意开始萌芽。从那时起,一批批腰包鼓起来的家长,有能力和意愿在子女课外培训上投入更多。   跟学校里通过考试排名检验教学成绩的方式不同,林林总总的课外培训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而家长迫切需要一套标准,来证明自己教育投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需求就有市场,“国字号”或者“洋品牌”的考级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由于监管的滞后,利用家长们对证书的迷信,以考级、发证为生的山寨协会也应运而生。

   随着课外培训市场的壮大,再加上家长甚至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产生错误理解,课外培训的考级认证一洗起初的草莽姿态,逐渐变成了一件与利益挂钩的事。某些学校在招生录取时(尤其在小升初阶段),不仅要看考生的学校学习成绩,也要看所谓“兴趣特长”,山寨机构由此乘虚而入,不仅忽悠了很多家长,还忽悠了一众学校。

   要说考级机构完全一无是处,可能有失公允。毕竟,如果学生奔着考级的目的,并且扎扎实实地学了一些知识或技能的话,也算各得其所。然而,当考级发证成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学习过程也逐渐异化,“交钱发证”也就见怪不怪了。归根结底,没有权威的机构,以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实施考级评审,那么这套欺骗家长和考生的体系迟早会失灵。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追求一个外在的指标,不在于获取能对人炫耀的证书,而在于受教育者真实素养的提升。用死板的考级标准画出条条框框,也未必符合教育的真谛。山寨协会的魔性,首先来自于人们的“心魔”,心魔不除,难保这种以考级为生的非法机构不会“春风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