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掌握一门乐器 需要扎实的基础和艰苦的磨练

发布日期:2019/4/9 14:09:33    
  

掌握一门乐器 需要扎实的基础和艰苦的磨练


   我,王聪,1984年4月29日出生。从小生长在一个音乐家庭里,恰好,这个家庭又处在交响乐团的环境中,可以说是听着音符长大的……   刚学会走路,就一直在乐团的集体宿舍,筒子楼里跑来跑去……

   父亲是低音提琴演奏家,母亲是女中音歌唱家。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能接受的启蒙教育,也就是音乐了。

   3岁学习钢琴,打下了不错的基础。10岁开始学习大提琴,12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俞明青教授,15岁考入美国爱德华艺术学院学习大提琴,师从MR. John Waltz。这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我自己也就乖乖地顺从父母的安排…… 

  按照父母的期望一路走下去,也许我可能是个大提琴演奏家,背着琴,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演奏着海顿、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等“高大上”的音乐……不太顺利的话,也至少是个交响乐团的乐手,衣食无忧,每天沉浸在古典音乐的海洋……

   偶然的发现,让这一切出现了转折。相信许多资深乐迷都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个叫“雅尼”的音乐家和他的乐队在雅典卫城的一场演出。那场音乐会固然令人震撼,但改变一切的却是那个贝斯手Ric Fierabracci魔幻般的表演,让我从此爱上了这件乐器……

   匆匆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2004年回国改弹电贝司,2011年底在大连艺术学院担任大提琴兼电贝司教师。2013年受邀在上海乐展做演示的时候偶遇了爵士鼓大师MR.Rick Latham一起合作了演出并成为每次Rick来华钦点的合作贝斯手。2015年担任张学友“醒着做梦”北京、香港、新加坡演唱会贝斯手。2016年担任孙楠东莞演唱会贝斯手,张磊北展、成都演唱会贝斯手。2017-2018年担任多期湖南卫视《我想和你唱》节目现场乐队贝斯手,浙江卫视 《蒙面歌王猜猜猜》现场乐队贝斯手。2018年担任江苏卫视《金曲捞2》现场乐队贝斯手。2019年担任苏运莹深圳演唱会贝斯手。有多年录音棚录音、舞台演出经验。现担任旅行团乐队、一奏器乐派贝斯手。

   以上这些履历看似顺利,但成长的过程却是坎坷曲折的,其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只有我自己知道……

   很多人认为只要专心练自己的琴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误区,重点不在于你能弹得多么花哨,而是合作。音乐是需要团体配合的,需要融入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以我个人为例,2014年张学友的音乐总监杜自持老师通过朋友介绍看到了我弹琴的视频,当即决定试用我做下一轮巡演的贝斯手。我也顺利通过了面试,在15年4月接到通知准备去香港排练。

   当时我就是自己练琴,并不了解乐手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只是一心扑在练习上,并希望掌握更多复杂的演奏技巧。很多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得到的这个机会实至名归,他们都很肯定我的技术水平,就连我自己都认为自己很厉害,但这一切在到香港后的第一次排练之后全变了。

   第一天排练因为我一个人出错的状况导致整个团队进度停滞,在第一天排练结束后杜老师叫我到会议室进行谈话:“你知道我很想用你,你是我找来的,但这件事不是为你,也不是为我,这是为学友。我只知道你没有经验,我想没有经验我可以慢慢教你但没有想到差这么多,我给你买明天回去的机票,你回去吧。”

  当时我考虑过放弃,因为我不敢保证演唱会我能不出错完成,但最终我没能放弃,我说:“首先这个事是我的问题,我以为我准备的很好但我发现我根本就没懂这个工作的难度与严谨程度,但经过今天的排练我已经了解您要求的高度,如果能给我一天的时间我应该可以达到。”

   “如果明天还不行呢?”

   “那我自己买票回去。”

   “好!明天见!”

   在简短谈话过后我回到排练室给每一位来排练的人都鞠躬道歉:

   “对不起!耽误您的时间了!”

   然后返回酒店练琴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在第二天排练过后慢慢才适应了这个工作的强度和节奏。但就算后来完成了这次演唱会的工作也只不过是及格的水平,乐器可以练,但音乐只能学习。

   古典音乐不同于现代音乐,古典音乐有乐谱,每个乐器要做的就是熟读乐谱,乐谱上甚至都有表情记号。现代音乐则不同,除了和声功能,其他都需要演奏者自行理解。这是个很需要情商的工作,你需要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每一个选音都代表了你对音乐的审美,而审美来源于你脑中丰富的曲库。贝斯是一个乐队里衔接节奏和旋律的关键点,你只有做到上述,才能让“整幅画”变得生动。

   其实乐器演奏的形式多种多样,每学习一种乐器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学习钢琴所获得的基础是有了固定音高耳力和左右脑的锻炼,并且对音乐的整体有了认知;学习大提琴理解到对不同音色的控制,学习电贝司理解到低音对于整体音乐的作用以及意义,但最终都脱离不开团队合作。

   为什么选择电贝司?我想更多的原因,是因为明白了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类型的乐器。比如说有些人喜欢站在台前,享受众人对于他solo的赞美,这类人大多会喜欢吉他、小提琴一类的乐器,他们的频段更能被大众所接受。有些人从小就对节奏痴迷,他们会选择打击乐。而有些人则享受在“暗地里”研究如何能让整体更丰富但却不会被大多数人发现,这样的人多数会喜欢贝斯,而我就是这样的人。

   音乐是一个整体,有旋律、有节奏、有和声、有织体,还有低音的支撑。那些灿烂炫目的旋律、炫技的音符是显而易见的。而在音乐的最底层发生了什么,往往不为人所关注,但却是决定性的。就像是建筑物的地基,你看不见它,但它默默地支撑着整个建筑……

   我爱上贝斯这件乐器的时候,更多的是因为它的音色和技巧,好像能把它弹得比吉他还炫技,就很牛。但随着“乐历”的增长,对这件乐器有了更深沉的爱、更准确的定位。那就是:它应该决定着音乐的厚度、和声的属性、织体的密度、节奏的稳定……一切都在浑然之间,但是偶尔露峥嵘——这和我的为人准则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