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声乐课堂】邹文琴:打开五大共鸣腔,身体变成“歌唱乐器”!

发布日期:2019/11/25 16:29:14    
  

  在声乐的课堂中,很多老师会经常说到打开一词,口腔打开、喉咙打开以及各个腔体的打开……就是如此简单的打开二字,却是歌唱中的重要技术基础,成为声乐教学中的普遍而关键的问题。

  在著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邹文琴的课堂教学中,她尽量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区解释比较复杂而抽象的声音技术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简单而清晰的歌唱思路。邹文琴经常强调:我们唱歌要遵循生活中的自然生态规律。比如,抬起口盖这个动作,许多学生找不准状态就会乱使劲儿,造成了拽下巴、口腔紧等歌唱问题的产生。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她会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自然、放松的状态,如啃东西”“打喷嚏”“打哈欠”“哭泣,要求学生自然放松地唱歌。

  有些学生在唱歌时存在呼吸浅,吸气时两肋无法扩张的情况。她说:歌唱的深呼吸就好比是长跑时大口大口吸气的感觉,深而有力,还可以同时打开喉咙,胸腔和背等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器官。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吸开的状态,而不会身体僵硬。

  关于打开歌唱的共鸣,邹文琴表示,在歌唱中,呼吸与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整体表现。好的声音,如果没有各共鸣腔体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鸣也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在歌唱艺术中,呼吸和共鸣是占有很重的位置的。

  首先,想要打开共鸣,就要做到大口自然吸气。所谓自然大口吸气就是指平静地呼吸,把嘴打开,获得充足的气息支持。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姿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养成良好的歌唱呼吸习惯,我们在训练时尽量注意身体站直,两肩放松,两肩和手自然下垂,双脚分开大约与肩宽相等,眼睛平视,身体各部分都能够自由运动。口鼻打开深呼吸,气息沿着鼻孔、气管一直吸到肺的底部,两肋、腰腹扩张,迫使横隔膜下降。

  歌唱的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积极地调动各个共鸣腔体,产生良好的共鸣现象是歌唱的重要手段,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展能量大得多。

  人的共鸣腔体有很多,有大有小,根据振动源的频率高低在各个不同的共鸣腔体引起共鸣。所有的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没有喉咙的基础声音,就不能产生口咽腔的共鸣,没有口咽的第一阶段共鸣也不可能产生鼻、胸等其它部位共鸣。因此,如果没有纯的基音,也不可能产生美好、松驰的冷音,所以我们在追求共鸣的时候,必定要考虑到整体共鸣的重要性,不能片面地强调局部的突出,整体的共鸣才是丰满的,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