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王宏伟:民歌可以时尚,但一定要保有原汁原味的内核!

发布日期:2019/11/25 17:00:55    
  

挖掘民族声乐作品的厚重文化

  演绎过不少军旅歌曲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近日,在广东卫视正播出的节目《劳动号子》中呈现出不一样的自己,不仅唱响劳动号子,还担任节目串讲人,献出了20多年演唱生涯的主持首秀。 

  在新疆长大的王宏伟,虽然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却依旧怀念家乡的生活。不仅饮食习惯如此,艺术风格也是这样。壮美如诗的西部风光是他歌声中的常客,奔放悠扬的西部风情是他钟爱的家乡印记。

  童年时在马背上听的蒙古长调,是王宏伟的艺术启蒙。12岁登台演出,15岁被特招到新疆博乐军分区当文艺兵,后来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攻读声乐专业,一路相伴的正是他深深痴迷的民歌。

  对于如何走上音乐道路,王宏伟曾回忆:我从小就喜欢音乐,由于生活环境极其艰苦,所以唱歌便让我感受到了快乐,从而也成为了我精神上的寄托。所以后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来,一直到参军。自 1984 年从军以来,从部队和战友齐唱军歌,到后来当教歌员、放映员、广播员,一直都在做着跟音乐有关的工作。之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军校,来到乌鲁木齐,开始第一次接触专业老师学习演唱技巧;第一次参加新疆自治区的歌手大奖赛,获得三等奖,第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心,让我确信这就是我要坚持下去的路。到了1997 年我很荣幸地成为了一名新疆军区的文工团演员,并在 2000年青歌赛上获得了冠军,随后来到了北京,并光荣地成为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的一名演员。

  2000年,他获得了第九届青歌赛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紧接着发行了代表作西部三部曲:《西部放歌》《西部情歌》《西部赞歌》,三张专辑里的每一首民歌,都蕴含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西部魅力。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王宏伟是位军旅歌手,但他本人更希望能让大家看到——那个在歌声背后,坚持挖掘生活中最朴实、最有艺术生命的民族声乐文化的王宏伟。

  如今,音乐已经成为了王宏伟生命的一部分,对他来说,唱歌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是自己每天都会做的一件事。不过,有一件事,让他一直铭记于心。2008年,他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西部放歌》等脍炙人口的西部风情经典作品,也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传世名作,他还对部分东西方歌剧经典进行演绎。一曲《天下太极出武当》更是以悠扬激越的旋律、动静结合的节奏和玄妙飘灵气质,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歌唱演员,除了参加国内的像央视这样的大舞台的节目,能够走出国门代表国家和民族站在世界最高的舞台上去放声高歌,是一个更大的梦,很多演员这一辈子可能想也不敢去想。当时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苦衷,但更重要的是我完成了一个歌唱者梦想。当我在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唱第一支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刻传递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情感,它传递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声,传递的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灵魂。王宏伟说。

演绎阿卡贝拉版船工号子

  大型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在广东卫视黄金档热播,王宏伟、戴玉强、霍尊等时代号子手相继演绎极具特色的号子,以此致敬时代,歌颂劳动,让文化更具审美价值。

  在明清时代,澧州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的重要商埠码头,当地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在逆水行船拉纤的过程中,船夫们创作了澧水船工号子,以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

  曾经名扬中外的澧水船工号子,随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王宏伟勇挑传承重担,在号子舞台演绎《澧水船工号子》。为了真实呈现当年澧州船夫的劳动原貌,王宏伟放弃了一切乐器伴奏,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王宏伟极具穿透力的歌声,攀升至高音区更是荡气回肠,让观众听得很尽兴,仿佛穿越500年前的澧州。

  虽然在节目中呈现的大部分歌曲都会对原曲进行改编,但王宏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歌可以时尚,更要保留原汁原味,失去了它的本真就不是民歌了,时代要发展,艺术也需要传承。他没有将《劳动号子》视为一档简单的音乐节目,他希望歌声背后能够折射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传承的重要性。《劳动号子》节目以特定素材为主题,用劳动人民的歌曲来歌唱劳动人民,以微纪录片结合音乐展演(舞台秀)传播歌曲燃情的精神内核。

  对于如何要让年轻人喜欢民歌,王宏伟认为这是很大的课题,不管演唱者还是听众首先要改变浮躁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歌唱家,他严格分配自己的时间,拿出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学和表演歌剧;作为一个父亲,他则尽量给自己7岁的孩子营造一个干净的音乐审美环境,让他少接触潮流文化,多听古典音乐。

演歌剧对自己的最大要求是成为角色本身

  最初,作为歌手站在舞台上,王宏伟演唱的歌曲规模都相对短小,能够展现给观众的音色比较有限、单一。但是歌剧就有所不同,中国大部分歌剧演员都是从歌手开始起步的,他们没有经过特别系统的歌剧训练,很多人上台后还是唱歌的范儿,没有人物感。十几年民族歌剧演下来,王宏伟自己特别感慨,作为歌剧演员,在舞台上两三个小时,要唱好、演好,中间还有各种表演以及动作,除了考验演员的嗓子外,还要求演员有人物感、舞台感,甚至对精力、体力都有十足的要求。如果调整不好自己的状态,唱到后面的时候,精力和体力不足就唱不动了。在一部部歌剧的摸爬滚打中,王宏伟坦言自己对于歌剧的感受与收获,远远超过歌手时期。记得刚开始演歌剧《长征》时,几乎每一幕下来,他的衣服都是湿的,要换很多次衣服。经过几轮的演出后,他只需要上下半场各换一次衣服就能够完成整场演出,他发现这其实是自己在歌剧中逐渐游刃有余的状态变化。

  今年3月,由王宏伟主演的歌剧《尘埃落定》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大受好评。剧中二少爷是主角,剧组选择王宏伟来担纲这一角色并非仅看重歌唱家的影响力,更是因为他长期的西北生活经历,以及他在演绎西北音乐作品的准确、独到的艺术造诣。作为我国本土培养的歌唱家,王宏伟的演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咬字、唱腔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上是得天独厚的。因而他的演唱及表演分寸感都极好,成功地塑造了二少爷看似呆傻却富含智慧的人物形象。

  王宏伟告诉记者,少数民族题材的歌剧我是第一次演,从十六七岁开始演起,这个角色表面上傻傻的,实际上非常睿智,对我个人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从拿到剧本到舞台排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王宏伟找来了阿来的所有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他几乎全都看了一遍。他说:越读越觉得阿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有了对文本和作家的深刻理解,王宏伟还专程到四川阿坝走了一趟,在那里还能看到当年土司留下来的建筑以及帐篷、酒具等日用品。王宏伟表示:这些实地考察对于理解土司的生活很有用。尽管是碎片式的,但一点点串起来,就变成舞台上鲜活的个体。在舞台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姿势都需要千锤百炼。对我个人而言,我只是力求把这个角色塑造得鲜活。

  《尘埃落定》一开始,二少爷与卓玛在罂粟花丛里演唱《情话》唱段,是热情奔放的情绪,音色张扬漂亮;到二少爷去央求母亲不要把卓玛嫁给别人,音色则不能张扬,而要收着唱;到后来父亲、母亲相继离去,每个亲人离开的唱段,音色把握都是不一样的。如何做到能够用不同的音色来展现歌剧人物的特点,是歌剧演员的魅力所在。如果让观众在剧中看到你有唱歌的痕迹,那说明你的表演还不是很成熟,如果一味想着用什么样的声音去塑造角色而没有把声音放到角色的框架里去,这样还是没有从唱歌过渡到唱歌剧,就始终会唱得很累。王宏伟说,歌剧对于人物音色的要求是非常丰富且千变万化的,当歌剧演员在舞台上松弛下来,全身心投入到歌剧角色表演时,演唱也会自然很多。

  王宏伟也坦言,因为每部剧自己都用心投入,所以每个角色自己都很喜欢。无论好与不好,评判标准交给观众。但每次演出完都会心存遗憾,他认为自己可以把角色诠释得更好,这也许就是歌剧的魅力所在。那些传唱下来的经典唱段,如: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中男女声二重唱黄河里划桨,《运河谣》中你在哪里啊,红莲,《长征》中我舍不得离开你们的经典咏叹调是他歌剧生涯的难忘印记。在有生之年能够多唱几部好戏、多演几个好角色,多几个可以传唱的唱段,成为他现在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