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面向未来 艺术教育要有更多跨界考量

发布日期:2019/12/9 16:10:09    
  

  在艺术学校里必须学的是什么?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奈伦·巴菲尔德看来,是要学习如何自找麻烦不轻易接纳既有最佳答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认为,是学习成为自我的创造者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及其开幕活动之一的全球院长峰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无论是教博会上呈现的最新艺术教育成果,还是峰会上学者分享的艺术实践案例,从中都不难发现,如今的艺术教育早已不是学习怎样画好一张画、做好一件雕塑,而是跨越学科,与社会、科技等领域融合在一起,扩展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行动、思维或适应能力,需要面对的是未来,培养的是一种开放而弹性的意识和态度。

  芬兰阿尔托艺术大学特别选择数学与艺术专业的教学成果作为教博会参展内容,同样颇具代表性。展厅中间的硕大装置,是由多根彩色竹竿根据某个数学原理创造出的一个空间,每一个交叉点上都有四条线,衍生出很多有趣的可能性。而在一旁展出的一组纺织品面料及由此制成的印花服饰,则是根据这个数学模型设计出的,可以说是数学与艺术相叠加的实际成果。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透露,他所在的学院有40%的设计空间已经在与社区进行整合,开展一系列触及社区治理和城市更新的设计项目。四平街道一条长约200米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就是这所学院对未来生活方式进行的探索之一。经过改造更新,这里聚集起未来餐饮、娱乐、出行、办公等一个个原型实验室,组成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实验室群落。

  仅仅学习绘画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前段时间引发轰动效应的机器人小冰的首个个展 《或然世界Alternative Worlds》,是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分享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意味着,曾被认为是人类已经为数不多的独有技能——画画,正在面临挑战。在历经22个月的学习后,小冰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可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绘画作品。就在这次个展前的两个月,小冰曾混进2019央美研究生毕业展,骗过了很多专业人士的眼睛。

  高世名坦言,艺术中最根本的东西无法教,只能唤醒。那不是技艺的训练、知识的传授,而是感受力的涵养与主体性的建构,关系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感觉、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态度。我认为目前在艺术学院中最应该学的,就是成为自我的创作者,因为艺术教育的过程,首先就是创造出艺术主体性的过程,艺术起作用的过程,就是艺术家自我再生产的过程。

  “也许在艺术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如何培养好奇心,如何提问,如何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挑战公认的智慧,如何专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巴菲尔德认为,凡事不必盯着最佳答案,不妨寻找另一种看似自找麻烦的解决之道,并且测试它的可行性。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将会是终身学习的关键。爱丁堡艺术学院副院长斯图尔特·贝内特提出,学生应该走出舒适区,知道不确定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