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声乐课堂】马秋华:歌唱就是一个平衡,唱得舒服就对了!

发布日期:2019/12/30 12:07:59    
  

  戴玉强、朱金专,王莹、王莉、薛浩垠、阿鲁阿卓、姚贝娜、王丽达、索朗旺姆、马晓梦……这些深受观众喜爱的歌唱家,拥有共同的老师——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马秋华 。

  马秋华教授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我国老一辈声乐教育家黄友葵,1982年毕业后留校开始从事声乐演唱和教学研究,30多年来马秋华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她的学生有近百人在国际、国内声乐比赛中获奖,并培养了众多观众喜爱的歌唱家和歌星。

  在马秋华看来,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方法,跟美声教学有着区别。美声唱法是来自于意大利,意大利在17世纪时经济复苏,带动了文艺复兴,产生了歌剧和美声唱法。美声演唱更强调规范性、整体性,共鸣腔的使用。民族声乐的演唱首先要继承传统,吸收其优秀成果,加上国内外优秀的演唱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有人说,中国民族声乐科学的演唱方法就是美声的发声加上民歌,马秋华认为这样讲是极不负责任的,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各戏曲品种都有科学的演唱方法。在我的声乐教学中我经常拿京剧演唱来比喻声音一条线,这个一条线很重要,不管你是哪一种唱法,开得多大,共鸣腔用得多大,这一条线就能让你的声音美。所以民族声乐,首先是继承,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向风格学习,加上外来优秀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演唱方法。

  此外,马秋华还指出,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有共性存在。喉咙都要打开,气息放下来。流行音乐演唱更强调的是音乐感觉、作品的特色和风格,乐感非常重要,不需要共鸣腔演唱。马秋华常用距离来比喻三种唱法。美声演唱,共鸣腔使用地比较满,管子用得比较长,声音传远,能够传100米远的话,民族演唱能传50米,而流行演唱是耳边语。因此,流行唱法一定得有话筒,话筒是它第二个噪子。

  在演唱中,老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喉咙打开、喉头稳定。那么喉咙打开多大是开?喉头到底放在哪个位置是对的?对此,马秋华指出,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喉咙不挤不紧就是打开,过了就是撑,撑嗓子和喉咙打开不能划等号。所以歌唱者,一定要有辩证思维,演唱的高位置,要与气息的低位置相结合。当唱到最低音的时候,要想到挂高位,要想把声音唱得强打得远,就得把它吸回来,放在共鸣腔里,共鸣腔得到震动了,声音才强。如果白着往外喊,自己听着声音很大,可是这个声音传不远,没有持久性,没有耐力性。歌唱就是一个平衡,唱地舒服就对了。

  “科学的演唱方法,在每个人身上、每种唱法、毎首不同风格作品中的体现都是不一样的。掌握了歌唱的工具才会感受到演唱的艺术感染力,反之,就是白开水一杯。马秋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