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成功=目标 +“天赋”+ 努力——咽音的历史(中)

发布日期:2022/9/7 13:39:49    
  

       1994年,一部由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合拍的音乐剧情片《Farinelli il Castrato》(中译名《绝代妖姬》)获得了第5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讲述了美声歌唱“黄金时代”的开创者、阉人歌唱家法里内利(原名Carlo Maria Broschi)的生平故事。

       为了重现已成绝响的艺术家的歌声,电影借助了世上仅有的阉人歌手的录音——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的CD唱片《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人歌手》(OPAL 9823)。虽然莫雷斯奇算不上优秀的阉人歌手,不能代表阉人歌手的绝艺,但即便这样,也是作为配音演唱者的美国男高音歌手德里克·李·拉金(Derek Lee Ragin)用假声表现不出来的。最后,导演只能用高科技手段把李·拉金与一名花腔女高音的歌声混在一起,才复刻出失传的18 世纪最伟大阉人歌唱家那美妙、超人的歌声。

       法国女高音歌唱家埃玛·卡尔维(Emma Calve)在听过教堂中最后一位阉人歌唱家多米尼克·穆斯塔法(D.Mustafa)的歌声后形容,这是“一些很奇妙的音……很奇特、无性感、超人的、令人毛骨悚然”。她称之为“第四种声音”,既不是男声、女声,也不是童声。

       那么,这种声音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从音乐史上看,声乐先于器乐。最早的乐器是为了模拟人声及自然中的乐音现象而制造的,只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未必完全符合声学原理和满足音乐艺术要求。

       随着科学与艺术水平的发展,乐器逐渐定型,管风琴(14 世纪)、双簧管(17 世纪)等先后在欧洲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教会音乐由单声部发展到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声乐与器乐之间在其中产生进一步的相互影响,最终出现了融歌唱、器乐、戏剧表演于一体的歌剧艺术。不过,当时的声乐与器乐还没有分家,作曲家的复调音乐作品都可唱、可奏,人声与器乐使用同样的装饰音及华彩乐段,所以歌唱技巧与演奏技巧同时得到了发展。

      阉人歌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一方面,歌者在有意无意中按照与人声发音极为相似的管乐(尤其双簧管)发展人声,把咽部调节成了发音管,也就产生了器乐般的、极富金属共鸣效果的“咽音”(今天的科学实验已证实,“咽音”把咽部做成管状完全符合声学的声道共鸣原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没有音响技术,人声也需要像器乐一样有着宏大的致远力,并力求长时间歌唱不疲劳。

      因此,按器乐发展人声是阉人歌手得到“咽音”的根本原因。


      阉人歌手能够创造出“咽音”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他们非常的生理条件。

      正常来说,女性的声带相比男性更短、更窄、更薄,音高比男性高,男女各声部形成一定的音域范围。但阉人歌手的声带依然停留在其童年时期的状态,从而在成年后具备了与女低音或女中音差不多的嗓音条件。

      另外,从歌唱生理学上看,人的声带经过训练可以由长变短、由厚变薄,却不能相反而行。所以低音是天生的,但高音可以训练出来。不过在发高音时,即使声带可以变薄、缩短发出高泛音,还是需要一个可以把声音集中起来的、细小的发音管,对高泛音起到最大的共鸣作用,才能产生美妙的、富有金属共鸣的高音。这就是“咽音”的核心技巧,要求咽部有形成发音管的能力。

      在按照器乐发展自己嗓音的思路指引下,阉人歌手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最终掌握了这一超自然的歌唱技巧。他们也拥有了女中音与女高音的音域(其中有不少人可以唱到High E,甚至更高),具备了发展花腔女高音的条件。

      于是,一个既有女高音的音高、又有女中音的嗓音厚度、还拥有男性的体魄与肺活量的特殊情况出现了。


      意大利声乐理论家赫伯特·凯沙雷(Herbert Caesari)曾经认为,阉人歌手被阉割后自然而然就会应用“咽音”来发展头声,但事实并非如此。“咽音”是需要通过长期刻苦学习才能得到的。

      那些著名的阉人歌唱家都是非常出色的艺术家。他们不但是歌唱家,还精通器乐,同时有不少还是作曲家。为此,当时的人们称美声歌唱为表演者的艺术。

      美国音乐评论家亨利·普莱桑茨(Henry Pleasants)曾写道:“阉人歌者的一生经历着可以预料的进程,开始时要经受艰苦而严格的训练……清晨练习困难乐段一小时,练习吐字发音一小时,在镜子前做声乐练习一小时;下午半小时理论,半小时即兴对位法,一小时在黑板上做对位法,再练一小时吐字发音。一天中的其它时间,练习古钢琴与创作圣歌、经文歌等。”

      这种超常的勤学苦练造就了如皮埃尔·弗朗西斯科·托西(Pier Francesco Tosi)、弗兰西斯科·安东尼奥·皮斯托奇(Francesco Antonio Pistocchi)、安东尼奥·玛丽亚·贝纳奇(Antonio Maria Bernacchi)以及法里内利等伟大的阉人歌唱家。

      所以,从艺术修养及歌唱能力上看,他们完全具备了创造“咽音”这个超自然的声乐技巧的能力。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阉人歌手随着歌剧走上更大的舞台,歌剧也因阉人歌手的表现辉煌发展。

      从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阉人歌唱家巴尔达萨莱·菲利(Baldassare Ferri)到歌剧舞台上最后一位阉人歌唱家吉奥瓦尼·巴蒂斯塔·维鲁蒂(Giovanni Battista Velluti),“咽音”是他们两百年来(17、18世纪)一直统治歌剧舞台的制胜“法宝”之一。

      其实,在世界各地具有较高水平的民族歌唱艺术中,凡是追求高音能力、改善音质的歌唱家,他们的歌声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咽音”的成分。或者这样说,为了达到更好的歌唱效果,各民族都先后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关于发音机能的训练方法。

      这些方法手段不同,名称不同。意大利人管它叫“咽音”,中国人管它叫“膛音”,而美国人则叫它“Twang”的鼻音。中国很多京剧名角及陕北、内蒙等地的部分民歌手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唱到High C以上,美声的戏剧男高音与京剧黑头(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因勾黑脸谱而得名)的最高音极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人们想方设法地调节咽部发音管,提高歌唱发音的技巧。

      就像凯沙雷在其著作《传统与吉利》(《Tradition and Gigli》)一书中所说:“名称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很有价值的发音机能。”正因如此,“咽音”之后为女高音歌唱家所继承,继而又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现代男高音。


注:以上内容根据资料整理而成,部分来自于《李向来:咽音——开启人声宝藏大门的钥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