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曾淑芳谈咽音:嗓音保健的关键在于正确的练声方法

发布日期:2023/1/11 9:35:31    
  

【编者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著名嗓音专家林俊卿的弟子罗荣钜曾经组织编写过一本书——《美声的金钥匙》,收集了当时来自大江南北二十多位知名歌唱家对“咽音”的切身体会。难得有这些关于“咽音”的心得与感悟,我们一一挑选出来与大家共享。本文作者为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原师范系)教授曾淑芳。  

文/曾淑芳 

       探讨嗓音保健方法,世界各国历来都是从医学卫生方面着眼,较少涉及到发音方法和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有不少医学家也曾提到“正确发音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利用天生的发音器官来发出天然的嗓音就是“正确的发音法”了。

       后来有人利用精密仪器测验人的发音器官工作情况,发现那些能发出响亮的高音的人在发音时,两个声带只作边缘小部分的振动。这个发现是很有意义的。可是当时还有个思想框框,认为人的声音完全是由喉器发出的,人类不管怎样发展声乐技巧,都完全依靠天生的喉器。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力全部集中观察喉器的动态和声带的振动情况。虽然有了重要发现,仍未解决嗓音保健的关键问题,对改进人类的嗓音仍未找到具体有效的方法。结果,还是比较详细地“知其然”而未达到“知其所以然”。

       林俊卿的工作,为解决嗓音保健问题开辟了新路。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天然发音机能虽然是每个正常的人都具备的,但发音效果却并非最佳,而“咽音”练声可以改进。那就是利用会厌软骨卷成管状的“发音管”来发出结实响亮的声音,是训练一种与天然发声即说话发音方法完全不同的发音技巧。而它的发音效率,超过自然发声很多倍。

       同时,林俊卿证实,应用“咽音”方法练声还能直接起保护声带的作用。一方面,这一发音法把喉头会厌及其周围咽部都变为发音的主要器官,如把咽上部及舌后部变为形成母音的主要部位。这样就使喉器在发音的作用上退居次要的地位,发音时减轻了声带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把会厌软骨卷成“管状”的“发音管”,必然产生对呼气的阻力,调节发音管的长短粗细,就有控制气息的作用。当发高音时,发音管变细而增加对呼吸的阻力,声带就不会受到猛烈的呼气冲击,而只是被一股细而稳劲的气息冲动边缘小部分,即使发最高音时也不会导致受伤。

       按照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嗓音保健问题不仅关系到医药卫生和有节制的使用,还应把练声、喊嗓方法作为关键问题来研究。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咽音”训练方法能挽救失声和提高发音能力,长期保持嗓音的青春。

       我自从学习“咽音”练声以后,发音能力与歌唱技巧不断提高。在四川音乐学院进行声乐教学时,经常用自己嗓音来带着学生练习,连续用嗓两、三个小时,但嗓音不累、不疲劳,也不闹“声带”病。关于“变声期”中的嗓音保健问题,我在实践中有下面一些粗浅看法:

       1、少年儿童的“变声期”,是生理上的正常发育变化,是人走向成熟、兴旺之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练声,只会促进发声器官的发育而不会带来副作用。

       2、如果“变声期”生理变化大,声带与喉器充血严重,嗓音明显嘶哑,则不能进行发声训练,但可作无声训练。一方面用提气轻声数数、狗喘气、气泡音等方法来锻炼胸廓坚定和丹田之功,帮助掌握稳劲的气息;另一方面可以作“张口”、“昂头伸舌”、“活拢颈咽肌”练习来促进发声器官发育。这种无声练习,训练效果很好。

       3、如果“变声期”生理变化不突出,发音器官无严重充血现象,嗓音也未明显嘶哑者,可在无声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制的、小声的或大声的咽音发声训练,重点训练自然声区。训练时首先要求练准“气泡音”。正确的“气泡音”不能压或闷在喉底,要练成颗颗可数,发在鼻腔后部;并以“气泡音”哼出低音“咽音”或用打电话时呼喊“e”母音的声音来体会练习低音“咽音”,用叹气式的感觉来练习低音“哈”音练习。以上练习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作“咽音”结合真声的练习及在中声区作咽腔形成母音的练习。

       4、“变声期”变化不突出、不明显的学生,在嗓音训练中应着重打“唱功”基础,仍以训练胸廓站定及呼吸肌肉群的功能、掌握好稳劲的气息和训练发音器官的机能为主。同时,也应配合基本功的训练,选一些念白和容易的、音域不宽的唱段来结合发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行腔、咬字、吐字的技巧及熟悉音乐曲牌。

嗓音与艺术嗓音编辑部  系列推荐  

注1:文章原标题为《嗓音保健的关键》。

注2:曾淑芳,195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1965年前曾在西藏歌舞团任歌唱演员兼声乐教员;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将“咽音”练声法引入四川艺术界并积极传播;曾发表《咽音法将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发声方法探讨之管见》《嗓音保健的关键》《浅述川剧声乐之继承与发展》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