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众说咽音】刘瑞蓉:发展民族遗产需要学习外来精华

发布日期:2023/2/1 8:51:06    
  

【编者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著名嗓音专家林俊卿的弟子罗荣钜曾经组织编写过一本书——《美声的金钥匙》,收集了当时来自大江南北二十多位知名歌唱家对“咽音”的切身体会。难得有这些关于“咽音”的心得与感悟,我们一一挑选出来与大家共享。本文作者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刘瑞蓉。 

文/刘瑞蓉 


       评价一个戏曲演员从哪里着眼呢?按四川多年来流传的说法,叫做“声、色、艺”。演员的声腔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在成都市戏曲学校(注:现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工作,所以对川剧的接班人特别关注。几年来的接触,觉得其中嗓子好的也有,但不多。不少学员在招考时都有嗓子,在学校经过变声期,毕业时嗓音条件都下降了,有的甚至没有了。经过调查研究,最后我觉得这是一个练嗓方法的问题。

       川剧老的练声方法是唤鸡唤鸭,“咿”、“呀”叫得越高越好。多数发声是以喉头用劲逼出来的。由于违反了生理客观规律,即便是最好的嗓子,也会长声带结子或得其他职业病,甚至失声。我认为发声的关键在于气,没有“气”就谈不上“声”。这个问题早在我国元、明、清时代,就有一些论述,总结了气息问题对于歌唱艺术工作的重要性。而著名嗓音专家林俊卿的那一套“咽音”发声训练方法,就与我们民族声乐传统的经典论述有相似之处。他要求吸气时,把横膈膜往下垂,使两肋与腰部扩张,气足有力,达到有稳劲的气息;并要求锻炼咽腔打开,让会厌站立和后卷与咽壁形成管状;发声时充分利用咽腔共鸣,由于咽腔共鸣振动的反射作用,使人觉得声音好像是从脑后出来的,又纯又亮。

       林俊卿的这一套发声方法,虽是原先从意大利来的,但对于我国戏曲声腔的特点,完全没有矛盾,而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四川音乐学院的曾淑芳老师,曾用“咽音”发声方法训练了几个川剧演员,如川校刘世玉同志以及市川剧院的郭成筠和其他人,结果证明这是切实可行的一套发声方法。

       关于学员变声期练嗓的问题,我主张要练。主要是要用林俊卿的“咽音”发声方法来练嗓,在声带充血最严重阶段,还可以练气息和无声动作来锻炼发声器官的技能和掌握呼吸技巧。上海沪剧学馆就曾用他的方法教学员发声和练嗓,学生都安全度过了变声期,不少人的嗓音条件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林俊卿的方法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祖国的优秀遗产要很好地继承、学习、研究和发展。如何发展呢?就是要吸取现代科学发声的各种知识,特别是要学习他几十年研究的“咽音”训练方法。这一套方法,对任何唱法的民族歌手都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增强发音能力、提高技巧,而又不失本来风格。

       我们戏曲唱法称赞那种有“镗音”的嗓子为好嗓子,而“咽音”就是我们说的那种“镗音”。我们川剧演员,不论什么行当,如果能经常用“咽音”方法练嗓,到了有相当强的发“咽音”能力之后,他的嗓子就可运用自如,必然就成为有“镗音”的好嗓子。通过刻苦的学习与锻炼,就能解决男生在变声期不倒嗓、女生在真假音结合(即尖、壹音结合)无痕和嗓音经久耐用等问题。

注1:本文原标题为《民族遗产与外来精华》,内容有删减。

注2:刘瑞蓉,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原成都市戏剧学校)原校长。1929年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活跃于成都市川剧舞台。其师从川剧泰斗康芷林的徒弟贺云章,以重舞蹈和表演的花旦戏闻名,擅跷功,擅演剧目《情探》《白蛇传》《宫人井》等。

嗓音与艺术嗓音编辑部  系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