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唱歌的人来说,“咽音”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掌握。
最容易学会发“咽音”方法的是那些时常模仿美声唱法的人。
这种人由于时常模仿带有“咽音”成分的歌声,所以往往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一些发“咽音”的方法。如果检查这种人的喉器会发现,其舌骨后部的位置经常比较高,而舌骨与甲状骨没有卡紧的现象。
那些学过“面罩唱法”的人要学会发“咽音”方法也很容易。
因为面罩唱法在中低音部有提高声音“位置”(虽然只提高到面罩的位置,但比用天然喉音歌唱的“位置”已经高了很多)与解除喉部挤卡的作用。这种人的发声器往往比一般人有伸缩能力。
而那些惯用“挤卡”的喉音来歌唱的人要学会发“咽音”方法,就比较不容易了。养成“挤卡”发音的习惯越牢固,学习的进度越慢。
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声音形象上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他们之所以会应用“挤卡”的喉音歌唱,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喉音是美的,相反,对别人能用高位置的头声唱高音并不怎么欣赏。他们既然不要求提高自己声音的“位置”,学习这发“咽音”方法又怎么会有劲头呢?所以,这种人比较不容易学会发“咽音”,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最难学会发“咽音”的,是惯用“挤卡”方法来唱“假声”的女声。
因为,用“挤卡”方法来发空虚的“假声”的机能与发“咽音”的机能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这么说?
在应用气息方面,“假声”是呼气在喉腔旋动发出的。发音时,两声带靠拢的中间被呼气吹开,从而成为一个有调节气息作用的空洞,声带本身不参加振动发音。应用此方法发音要求呼气有相当强的冲劲,而且“排气”的量要相当大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在发音的过程中,气息通过声门始终有明显的漏气现象。而“咽音”则是两声带在缩短边缘变薄的情况下,本身振动而发出的,气息吹动两声带靠拢的边缘发音是没有漏气现象的。
以发音原理来讲,发“假声”像吹响一支短的口笛,发“咽音”则像吹奏一支长短、粗细都能伸缩的簧管乐器。
另外,在声音的应用上,“假声”的调节音高主要靠压缩喉器,发“假声”到最高音时,喉器必须尽量压缩,而舌骨需要极端用力往下卡紧才能发出声音;而“咽音”的调节音高则主要靠伸缩咽下部形成的“发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