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报

  

【老生新谈】中国电影音乐,需要更多的“彭飞”

发布日期:2022/11/18 8:39:52    
  

      近日,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著名音乐制作人、爵士小提琴演奏家彭飞凭借《独行月球》获得了最佳音乐奖。很多网友在看过电影、听过原声专辑后纷纷表示,实至名归。

      但这一次颁奖,也许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新的开始。

      几十年,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作品中第一次出现如此风格的作品,而我们其实在近十年来已经听到了很多诸如《沙丘》《星际穿越》《信条》《黑豹》《敦刻尔克》《边境杀手》《爱乐之城》等优秀的电影配乐。如同评委会给出的评语中表示的那样,《独行月球》的音乐兼具民族地域特色和国际化视野,在制作的理念与效果上都做到了与时代同频、与世界接轨。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

      电影作为视听艺术,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于电影、服务于电影,与之相辅相成;它能烘托主题、营造氛围,展示人物性格、调动观众情绪。但是,我们的电影却逐渐走上了“重故事、轻音乐”的歧路。

      近三十年来,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票房屡破新高,但市场看似繁荣,口碑之作却较少,题材、类型相对单一。与之相应的是,电影音乐的创作不被重视、空间不断被挤压。因为预算的关系,小成本电影通常只做个主题曲,其他的部分直接找素材;稍好些的也只是随便找个便宜的制作人,给个“高兴”或“悲伤”一类的空泛主题和方向,做出“行活”;而在大制作里,有资金的保障和对品质的要求,于是找处于金字塔尖上的名人。

      市场的扭曲发展也关联着人才的生存和培养的问题。一方面,多数处于底层的音乐创作者成为了勉强糊口的“工具人”,或艰难生活、或转行离开;另一方面,有志于电影音乐创作的人饱有热爱却不得其法、入不了门,成不了才、赚不到钱。

      目前,国内专门开设电影音乐创作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如北京电影学院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方向)、上海戏剧学院的电影作曲系,而中国传媒大学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电子音乐方向)则是包含了影视音乐创作部分,至于其他一些院校大多是单一教授作曲技术理论。

      电影音乐创作的人才需求是复合型的,既要懂音乐,也要懂电影;既要学会基本的作曲理论(如和声、对位、配器等),也要学会音乐制作的各种技巧(如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等);既能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也能在多元的世界文化里大胆融合、不断创新。所以,电影音乐创作人才除了需要具备非常扎实的基础,还应有更广的知识面、更大的视野、更灵活的思维和想象力,以及更强的动手能力。

      业者的用心和自律是一方面,而市场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宽容和支持,少一些急功近利;大众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拒绝“站队”,多保持一点耐心和客观。毕竟,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电影沦为一部“主题歌曲的超长版MV”。

      这一次颁奖就像一声枪响,让子弹飞一会儿吧,希望更多的“彭飞”能够不断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