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声歌唱(Bel canto)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黄金时代”。按照美国音乐评论家亨利·普莱桑茨(Henry Pleasants)的观点,分别是1720-1740年、1770-1790年以及1880-1914年。那时候舞台上星光璀璨,很多著名歌唱家展示出自己非凡的技巧和迷人的风采。
其中,“咽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声乐理论家赫伯特·凯沙雷(Herbert Caesari,也有译作凯萨利)称其为“一个被人忽略的方法”,而偶然习得并终身研究它的林俊卿博士则视其为“无价之宝”。
那么“咽音”到底由何而来呢?
说起来,“咽音”的诞生与两个历史现象密不可分,即阉人歌手和早期歌剧。
据史料记载,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根据《圣经新约》中《哥林多前书》(Corinthians)里的训喻,女性被剥夺了在教堂中发言甚至歌唱的权利。为了满足教堂唱诗班的合唱中对高音部的需求,人们就用男童来代替女声。
可是,多年训练的男童很快就面临变声期的问题,于是他们又去找其他的声音。
起先,人们选择用假声歌手来代替。特别是15世纪中期,全欧洲的唱诗班都在找寻能唱出女高音的假声歌手。但到了16 世纪,复调音乐及和声写作技巧进一步发展。因尼德兰对位法的影响,复杂的多声部歌曲盛行,男人的假声声音虚弱、音色不自然,也无法满足和声的要求。
由此产生的难题,最终通过一种外科手术来解决。
为了保证在成年后能继续保持女高音的音高,一些被认为具有歌唱天赋的男童在变声之前就被实施了阉割手术(注:男童阉割时为童声女高音, 到了成年就成了女中音或女低音,但经过训练后仍然能达到女高音)。他们相比那些假声男高音更具竞争力,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很快便取代了假声歌手,继而包办了一切专业音乐作品中的女声部分,成为了历史上的阉人歌手。
到了17世纪,歌剧在意大利首先出现了,阉人歌手也随即登上了歌剧的舞台。
此时的歌剧被称为“正歌剧”,至18世纪末,它一直是意大利歌剧的主流。其内容多取自古代神话、历史故事或宗教题材,一般用宣叙调铺陈剧情,用咏叹调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音乐比较着重华丽的演唱技巧,以更接近宫廷贵族的口味,主要在宫廷里、贵族府邸的小剧场以及个别的歌剧院演出。
歌剧是当时音乐艺术最新、最高的表现形式,虽然集声乐、器乐、表演为一体,却是以声乐为中心。而器乐演奏技巧及乐器制造受当时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器乐尚未独立于声乐。
因此,歌唱家在歌剧中居于统治地位,乐队处于辅助位置,即使是作曲家也只是歌唱家的服务者,根据其嗓音条件及演唱风格去作曲。他们谱曲只写一个框架,由歌唱家即兴演唱完成,即在其认为合适的地方加上装饰音及华彩乐段。
由于当时的女高音还非常稀少,且只能作配角,而男高音部则处在不成熟时期,只能居于陪衬的位置,所以歌剧的主角无论男女,一律由阉人歌手担任。
歌剧的出现把阉人歌手推上了歌剧的舞台,而阉人歌手也在表演歌剧中不断发展着他们的歌唱技巧。
这些阉人歌手在表演咏叹调这一高难度独唱形式的歌剧艺术的过程中,创建了高超的歌唱技巧——“咽音”,成为花腔技巧的创造者,以无可比拟的优势统治了歌剧舞台。
在那个偏重于纤细、灵活和抒情性演唱的年代,人们习惯了童声,讨厌正常男声的又粗又难听,阉人歌手用一种“超人的、无性感的、美妙的”嗓音征服了所有人。
他们不但有女高音的音高,还有男性的力度;他们高音上的渐强渐弱、高低音之间没有任何换音痕迹,令人叹服;他们利用高超的声乐技巧和非凡的歌唱能力, 把嗓音培养得像乐器一样稳定与完美;他们能够发出富有金属共鸣的美妙歌声,像器乐一样清澈、脆亮。有关资料提到了他们的音域,一般都可以达到三个半八度,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四个八度。
这些因宗教原因而产生的阉人歌手,在表演歌剧中取得辉煌成就后成为歌唱家,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又影响并造就了一批愿意献身于歌剧艺术而被阉割的歌唱家,如法锐耐利(Garlo Broschi Farinelli)、帕齐耶罗蒂(Gasparo Pacchierotti)、马凯齐(Luigi Marchesi)等。也正是他们,在纯熟掌握了“咽音”后,开创了美声歌唱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黄金时代”。
因此,凯沙雷称“咽音”是“意大利声乐黄金时代”歌音的“主干”。
注:以上内容根据资料整理而成,部分来自于《李向来:咽音——开启人声宝藏大门的钥匙》(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